税局严查工资避税!7月起这样发工资违法!
税局严查工资避税!7月起这样发工资违法!
**
在当前税收监管环境日益趋严的形势下,税务机关对于企业工资发放的合规性审查愈发严格。自7月起,一系列工资发放的违规行为被明确界定为违法,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以避免面临严重的法律风险和经济处罚。
一、常见的违法工资发放行为
(一)虚列人员工资
部分企业为了虚增成本、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通过编造虚假的员工名单,虚列工资支出。例如,一些企业在员工离职后,未及时删除其工资发放记录,继续列支该员工工资;或者虚构根本不存在的员工信息,将工资费用列入企业成本。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税收法规,也扰乱了正常的税收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属于偷税行为。虚列人员工资就属于在账簿上多列支出的范畴,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实,企业将面临追缴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拆分工资发放
有些企业为了帮助员工逃避个人所得税,将员工的工资进行拆分,一部分通过银行公户发放,申报个人所得税,另一部分则通过现金、微信、支付宝等私人账户发放,不进行纳税申报。例如,某员工月工资2万元,企业将其中1万元通过公户发放并正常申报个税,另外1万元则通过老板的微信转账给员工。这种做法严重违反了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企业作为扣缴义务人,有义务按照规定足额代扣代缴员工的个人所得税。拆分工资发放导致应纳税款减少,属于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由税务机关向纳税人追缴税款,对扣缴义务人处应扣未扣、应收未收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三)用发票抵工资
还有一些企业要求员工通过提供发票来报销的方式领取部分工资,以此降低工资薪金的账面金额,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比如,企业让员工每月提供一定金额的餐饮发票、交通发票等,将这些发票作为费用入账,员工则通过报销这些发票获得工资。然而,这种行为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发票所对应的费用可能与企业实际经营活动无关,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规定;另一方面,员工通过发票报销工资,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工资支付方式,却未按照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务机关在稽查时,会重点关注企业的费用报销是否真实合理,对于用发票抵工资的行为,一经发现,不仅会要求企业补缴税款,还会对企业进行罚款等处罚。
(四)工资发放与社保缴纳基数不一致
按照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员工的实际工资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但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社保成本,在申报社保缴纳基数时,故意降低员工的工资基数,而实际发放的工资却高于申报的社保基数。例如,员工实际月工资8000元,但企业申报的社保基数却按照当地最低标准3000元计算。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社保相关法律法规,也可能引发税务风险。因为税务机关在核查企业工资薪金支出时,会将社保缴纳情况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如果发现工资发放与社保缴纳基数差异过大,会进一步深入调查,一旦查实企业存在故意降低社保基数以逃避社保费用的行为,企业将面临补缴社保费用、加收滞纳金以及罚款等处罚。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二、税务机关的稽查手段
(一)大数据分析
税务机关依托强大的金税系统,对企业的工资发放数据、人员信息、社保缴纳数据、发票数据等进行全面采集和分析。通过比对不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工资薪金支出与企业营业收入的匹配度、员工人数与企业经营规模的合理性、社保缴纳基数与工资发放金额的一致性等,能够精准发现企业工资发放中存在的异常情况。例如,如果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增长幅度远高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或者大量员工的工资刚好处于个税起征点附近,这些异常数据都会被金税系统捕捉到,从而引发税务机关的进一步核查。
(二)部门信息共享
税务机关加强了与社保、银行、工商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通过与社保部门的数据比对,可以核实企业申报的社保缴纳人数和基数是否与实际发放工资的人数和金额相符;与银行部门合作,能够获取企业的资金流水信息,查证工资发放的资金流向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通过私人账户发放工资等违规行为;与工商部门共享企业的注册登记信息、股东及高管信息等,有助于税务机关全面了解企业的人员架构和经营情况,为工资发放的合规性审查提供更多线索。例如,税务机关通过与社保部门的数据共享,发现某企业申报的社保人数比实际发放工资的人数少了20人,经进一步调查,原来是企业通过虚列工资的方式,将这20人的工资用于虚增成本,最终该企业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三)实地核查
对于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部门信息共享发现的疑点企业,税务机关会采取实地核查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实地核查过程中,税务人员会要求企业提供工资发放明细、员工考勤记录、劳动合同、社保缴纳凭证、发票报销凭证等相关资料,逐一核实企业工资发放的真实性和合规性。例如,税务人员在实地核查某企业时,发现该企业的员工考勤记录存在多处涂改痕迹,且部分员工的劳动合同签订日期与实际入职时间不符,进一步询问企业财务人员和相关员工后,查明该企业通过伪造考勤记录和劳动合同,虚列工资支出,以达到偷税的目的。
三、企业应对策略
(一)规范工资核算与发放流程
企业应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资核算与发放制度,明确工资计算的依据、发放的方式、时间节点等。确保工资计算准确无误,如实记录员工的出勤、加班、绩效等情况,并据此核算工资。在工资发放方面,尽量通过银行公户进行统一发放,避免使用现金或私人账户发放工资,以保证工资发放的可追溯性和规范性。同时,要及时更新员工信息,对于新入职和离职的员工,要准确记录其入职和离职时间,确保工资发放的准确性。
(二)加强税务知识培训
企业的管理层、财务人员以及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应加强对税收政策法规的学习,定期参加税务知识培训,及时了解最新的工资发放和税务申报要求。通过培训,使相关人员深刻认识到违法工资发放行为的法律后果,提高依法纳税的意识。例如,邀请税务专家到企业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工资发放相关的税收政策,分析典型案例,让企业员工明白如何在日常工作中避免出现违规行为。同时,鼓励员工自主学习税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合规意识。
(三)定期开展自查自纠
企业应定期对自身的工资发放和税务申报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建立常态化的自查机制。每月或每季度对工资核算、发放以及税务申报数据进行核对,检查是否存在虚列人员工资、拆分工资发放、用发票抵工资、工资与社保基数不一致等问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主动补缴税款和滞纳金,避免问题积累导致更大的税务风险。例如,企业在自查过程中发现,由于财务人员的疏忽,部分员工的加班工资未正确计入工资薪金总额申报个人所得税,企业及时进行了更正申报,并补缴了相应的税款和滞纳金,从而避免了被税务机关查处后的高额罚款。
总之,随着税务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工资发放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工资发放行为,杜绝违法避税行为。只有依法纳税、合规经营,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因税务问题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