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常有无票支出,我都是挂账在“其他应收款-老板”名下了,请问这样处理可以吗?是否有税务风险?
“对开发票”行为的定义及税务风险
“对开发票”是指交易双方在没有真实业务往来的情况下,互相为对方开具发票;或虽有业务往来,但通过虚构交易内容、金额等方式互相开具发票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质上是通过虚增交易环节,达到虚增收入、成本或套取资金等目的,属于典型的发票违规操作,潜藏多重税务风险。
一、“对开发票”的常见形式
1.无真实业务的双向虚开
交易双方未发生任何实际商品销售或服务提供,却互相开具内容对应的发票。例如,A公司与B公司约定,A公司向B公司开具“咨询服务费”发票(金额100万元),B公司同时向A公司开具“技术服务费”发票(金额100万元)。双方通过这种“对开”,账面均增加收入和成本,但实际无资金流或仅进行虚假资金循环(如A公司转款100万元给B公司,B公司扣除手续费后转回)。
2.有真实业务但虚增金额“对开”
原本存在真实交易的双方,通过“对开”发票虚增交易规模。例如,C公司向D公司实际采购货物50万元,却要求D公司开具100万元发票,同时C公司向D公司开具“服务费”100万元发票作为“回报”。双方通过这种方式,分别虚增收入和成本各50万元。
3.以“退货”名义掩盖的对开
企业销售货物后发生退货,本应开具红字发票冲销原收入,却通过“对开”正数发票的方式处理。例如,E公司销售货物给F公司(已开票确认收入),后F公司退货,双方未开具红字发票,而是由F公司向E公司开具等额销售发票(如“原材料”发票),E公司将其作为采购入账。这种行为看似“平账”,实则掩盖了退货的真实业务。
二、“对开发票”的核心税务风险
1.虚开发票的行政与刑事责任
“对开发票”属于《发票管理办法》明确禁止的虚开发票行为。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虚开发票包括“为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
行政责任: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虚开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可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虚开金额超过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虚开税额5万元以上即构成犯罪,最高可处无期徒刑并处罚金。即使虚开的是普通发票,情节严重的(如虚开金额累计超过40万元),也可能构成“虚开发票罪”,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2.企业所得税虚增成本/收入风险
虚增成本导致少缴所得税:通过“对开”取得的发票对应的成本,属于与实际经营无关的支出,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例如,A公司通过对开取得100万元发票并计入“管理费用”,若已在税前扣除,需补缴企业所得税25万元(100×25%),并面临滞纳金和罚款。
虚增收入的潜在风险:无真实业务的“对开”收入,会导致企业账面收入虚高,可能触发“小微企业标准超标”(如资产、收入超过小微企业限额),无法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同时,虚增收入可能导致业务招待费、广宣费等扣除限额虚增,间接引发其他税务问题。
3.增值税抵扣与退税风险
专用发票抵扣风险:若“对开”的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受票方用于抵扣进项税额的,属于“骗取抵扣税款”。根据《税收征管法》,税务机关会追缴抵扣的税款,并处骗取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例如,B公司将A公司虚开的100万元专用发票(税额6万元)抵扣进项,需补缴税款6万元,罚款最低6万元。
出口退税风险:若通过“对开”发票虚构出口业务(如虚增出口收入),骗取出口退税的,根据《刑法》第二百零四条,骗取退税款5万元以上即构成犯罪,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三、典型案例与法律后果
某建材公司(甲)与某贸易公司(乙)为虚增业绩、套取资金,互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甲向乙开具“钢材”发票(价税合计500万元,税额57.5万元),乙向甲开具“建材”发票(价税合计500万元,税额57.5万元)。双方均抵扣进项税额57.5万元,账面各增加收入442.5万元。
税务稽查认定:双方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甲、乙公司需补缴税款各57.5万元,并处骗取税款1倍罚款(各57.5万元);公司法定代表人因参与策划,被追究刑事责任(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四、企业防范建议
拒绝无业务“对开”:无论对方以“增加业绩”“平衡税负”等何种理由要求对开发票,均需坚决拒绝,避免卷入虚开风险。
规范退货与红字发票流程:发生销售退回时,严格按规定开具红字发票冲销收入,不得通过“对开”正数发票处理。
加强发票审核:财务部门在接收发票时,需核实业务真实性(如检查合同、物流单、资金流是否匹配),对“反向开票”“金额异常”的发票保持警惕,及时拒绝接收可疑发票。
“对开发票”看似能“互利互惠”,实则是将双方都置于税务风险的漩涡中。企业应坚守“发票与业务真实一致”的底线,通过合规经营规避此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