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3种行为纳税缴费信用会直接判为D级
纳税缴费信用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企业诚信经营的“金名片”,更是关乎企业能否享受税收优惠、顺利开展日常业务等关键事项的重要因素。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规定,若企业出现特定的严重失信行为,其纳税缴费信用将被直接判定为D级。一旦被评为D级,企业将面临诸多限制和不利影响。因此,了解这些直接判D级的行为,对企业合规经营、维护良好信用至关重要。
一、严重税收违法行为
1.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留抵退税
逃避追缴欠税,指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却通过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税款。例如,某企业拖欠大额税款,在税务机关催缴后,故意将公司主要资产转移至关联企业名下,企图躲避税款缴纳,此类行为一旦查实,纳税信用直接判为D级。
骗取出口退税是指企业采取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在实际案例中,部分企业虚构出口业务,伪造出口报关单、购销合同等资料,向税务机关申报出口退税,严重损害国家利益,这种行为也必然导致纳税信用降为D级。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无论是为他人虚开、为自己虚开,还是让他人为自己虚开、介绍他人虚开,都严重破坏税收征管秩序。比如,一些不法企业专门从事虚开发票“生意”,为没有实际业务往来的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收取开票手续费,此类行径性质恶劣,一经发现,企业纳税信用即刻被判定为D级。
骗取留抵退税,是指企业通过虚假申报等手段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项。近年来,随着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个别企业动起了歪脑筋,妄图骗取退税资金,一旦被税务机关识破,纳税信用评级也将一落千丈至D级。
2.逃避缴纳税款、虚开其他发票等涉刑行为
逃避缴纳税款、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其他发票等违法行为,若被移送公安机关或者被公安机关直接立案查处,企业纳税信用同样直接判D级。比如,企业为增加成本、减少利润,虚开普通发票,且情节严重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如虚开普通发票100份以上或者金额40万元以上,就会触发这一评级机制。
二、偷税达到特定标准
偷税(逃避缴纳税款)金额10万元以上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10%以上的,也会致使企业纳税信用被直接判定为D级。这一标准与《刑法》逃税罪的立案标准相衔接,体现了税收征管对严重偷税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例如,某中型企业年度各税种应纳税总额为100万元,通过隐匿收入、虚假列支成本等手段,偷逃税款15万元,其偷税金额和占比均符合上述标准,纳税信用评级必然降为D级。
三、拒不履行税务处理决定
在规定期限内未按税务机关处理结论足额缴纳税款、利息、滞纳金和罚款,反映出企业对税务法规和税务机关处理结果的漠视。比如,企业因税务稽查被要求补缴税款、滞纳金及罚款共计50万元,但在规定时间内仅缴纳了10万元,剩余款项迟迟未缴,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拒不履行税务处理决定,企业纳税信用将直接被评为D级。
四、暴力抗税及阻挠执法
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或者拒绝、阻挠税务机关依法实施税务稽查执法行为,性质极为恶劣。此类行为不仅严重破坏税收征管秩序,还涉嫌妨碍公务。例如,税务稽查人员依法对某企业进行检查时,企业负责人组织员工围堵稽查人员,拒绝提供相关财务资料,甚至对稽查人员进行言语辱骂和肢体威胁,一旦发生此类情况,企业纳税信用将毫无悬念地被判定为D级。
五、发票管理违规致他人逃骗税
违反发票管理法规,导致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未缴、少缴或者骗取税款的,同样会使企业纳税信用评级降至D级。发票作为税收管理的重要凭证,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发票管理规定。例如,企业将空白发票随意转借他人,对方利用这些发票虚开发票,导致第三方企业少缴税款,那么出借发票的企业即便自身业务可能真实,也会因违反发票管理法规并造成不良后果,纳税信用直接被判为D级。
六、骗取税收优惠
企业提供虚假材料,骗取税收优惠,这是严重的失信行为。税收优惠政策旨在扶持特定行业、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等,但一些企业为获取不当利益,伪造相关证明材料,如虚构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编造残疾人就业人数以骗取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等。一旦被税务机关发现,企业不仅要补缴已享受的优惠税款,其纳税信用评级也会直接降为D级。
七、骗取出口退税资格未到期
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被停止出口退(免)税资格未到期的企业,纳税信用直接判定为D级。此类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严重损害国家税收利益,在被停止出口退(免)税资格期间,其纳税信用等级也将维持在D级,以体现对这种违法行为的持续惩戒。
八、非正常户及关联责任
1.认定为非正常户或者走逃(失联)户
认定为非正常户或者走逃(失联)户,意味着企业在税务管理中处于异常状态,未履行正常的纳税申报等义务。一般来说,企业连续三个月未进行纳税申报,且经税务机关实地核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将被认定为非正常户。若企业故意逃避纳税义务,脱离税务机关监管,成为走逃(失联)户,其纳税信用将直接判为D级。
2.关联责任追究
由非正常户或者走逃(失联)户直接责任人员在认定为非正常户或者走逃(失联)户之后注册登记、负责经营的新企业,以及由D级经营主体的直接责任人员在评为D级之后注册登记、负责经营的企业,纳税信用都会直接判为D级。这一规定旨在强化对失信责任人员的关联惩戒,防止其通过重新注册企业来逃避纳税信用不良影响。
九、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
被确定为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的企业,纳税信用直接为D级。根据《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信息公布管理办法》,若企业存在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100万元以上,且任一年度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占当年各税种应纳税总额10%以上等严重税收违法行为,将被列入重大税收违法失信主体名单,其纳税信用评级也随之降为D级。
十、其他严重失信情形
存在税务机关依法认定的其他严重失信情形的,同样会被直接判为D级。这一兜底条款赋予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判定企业纳税信用的权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税收违法失信行为。例如,企业在税务检查过程中,故意销毁关键财务数据,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核实其纳税情况,虽不属于上述明确列举的行为,但税务机关可依据此条款将其纳税信用评为D级。
纳税信用被评为D级对企业而言影响深远。在发票领用方面,增值税专用发票领用按辅导期一般纳税人政策办理,普通发票的领用实行交(验)旧供新、严格限量供应,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发票的正常使用,影响日常业务开展。在税收优惠享受上,企业基本与各类税收优惠政策绝缘。在融资贷款领域,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审核企业贷款申请时,通常会参考企业的纳税信用评级,D级信用企业往往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即便能申请到贷款,额度也会较低,利率还会偏高。在招投标活动中,招标方一般倾向于选择纳税信用良好的企业,D级企业在参与政府项目招投标、大型企业采购招投标等活动时,可能连投标资格都无法获得,严重制约企业的市场拓展和业务发展。
企业务必高度重视纳税缴费信用,严格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规范财务核算和税务申报,杜绝上述13种可能导致纳税信用直接判为D级的行为。只有保持良好的纳税信用,企业才能在日益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