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央企为什么选择一利五率!
央企选择“一利五率”的原因剖析
在企业运营与发展的宏观视角下,考核指标体系犹如企业前行的指南针,精准引导着企业的战略方向与经营实践。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考核指标的选取上慎之又慎。近年来,“一利五率”脱颖而出,成为央企考核的核心指标体系,这一选择绝非偶然,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与现实意义。
契合高质量发展战略导向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此进程中,央企肩负着重大使命。“一利五率”指标体系的构建,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多个维度为央企发展提供战略指引。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替换净利润指标,这一调整意义深远。净利润仅反映企业盈利的绝对数值,而净资产收益率衡量的是企业权益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能够直观体现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举例来说,某央企A在旧指标体系下,净利润逐年增长,但净资产收益率却呈下滑趋势,这意味着企业虽有盈利,但投入资本的回报率在降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新指标体系下,该企业开始注重资产质量与运营效率,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提升管理水平等举措,净资产收益率逐步回升,企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营业现金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样是对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有力践行。营业收入利润率关注的是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关系,而营业现金比率的分子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更强调企业经营活动中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这一转变促使央企在追求利润的同时,高度重视现金流的安全与可持续性,避免因盲目追求账面利润而忽视资金回笼,有效降低财务风险。以某建筑央企B为例,以往在考核营业收入利润率时,部分项目虽实现盈利,但因应收账款回收周期长,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改用营业现金比率考核后,企业加强了应收账款管理,优化了项目结算流程,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一利五率”中的各个指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企业经营状况的全景图。利润总额作为“一利”,直观反映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同时也是劳动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对GDP的贡献。资产负债率则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指标,稳定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是企业稳健运营的基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反映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在当前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这一指标对于推动央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全员劳动生产率体现企业劳动力配置效率与人力资本水平,有助于央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以某科技央企C为例,通过对“一利五率”指标的综合分析,能够全面洞察企业经营状况。若企业利润总额增长,但资产负债率过高,可能意味着企业通过大量举债实现盈利,财务风险较大;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而全员劳动生产率未见明显改善,可能反映企业在科研成果转化与生产流程优化方面存在不足。这种全面、系统性的指标体系,能够帮助央企管理层及时发现经营中的问题与短板,精准施策,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适应经济环境变化与行业特性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央企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与挑战。“一利五率”指标体系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契合不同经济周期与行业特性。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营业收现率这一指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营业收现率=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相比营业现金比率,它更强调实际收到的现金,关注产品自身的现金生成能力。以某制造业央企D为例,在市场需求疲软、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下,通过提升营业收现率,企业更加注重销售回款的效率与质量,优化客户结构,加强信用管理,有效保障了企业的现金流安全。
不同行业的央企具有各自独特的经营模式与发展规律,“一利五率”能够充分考虑行业差异,实现精准考核。例如,对于资源型央企,资产负债率的合理区间可能与科技型央企有所不同;对于研发投入密集的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科技产出效率的考核权重可能相对较高。这种因行业制宜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励各行业央企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发展
央企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产业升级的重任。“一利五率”指标体系通过明确的目标导向,引导央企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在净资产收益率的考核压力下,央企会更加审慎地选择投资项目,优先将资源投向回报率高、发展前景好的领域,避免盲目扩张与低效投资。例如,某综合性央企E在对旗下多个业务板块进行评估时,依据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对一些盈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足的业务进行了剥离与重组,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核心主业与新兴产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
营业现金比率与营业收现率的考核,促使央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保障资金流的顺畅循环。在产业链中,央企作为核心企业,通过优化与供应商、客户的结算方式,加快资金回笼,能够有效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某能源央企F为例,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采用预付款、票据结算等多种灵活方式,优化资金支付安排,同时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提高销售回款速度,实现了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互利共赢。
相较其他可能的指标体系,“一利五率”在全面性、精准性、适应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央企的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央企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切实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作用。